當代藝術,非我之擅及熟悉。

剛好,【2017國際518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與爭議性的歷史:在博物館述說無可言說的故事」,文化部以"記憶的缺角:不易說的秘密在博物館"為主軸,邀集12館所合辦活動。今年國美館以台灣當代藝術著墨為主的「悍圖社」為主要展出及呼應其518活動題旨。

 

走入當代,美非必要之元素

藝術自早期的「再現」,看到什麼就畫什麼;到塞尚(Paul Cézanne)開啟20世紀的「表現」,表現實際的真實或內心的真實,而非看到的真實。自此之後藝術流派種類繁多加上作品表現的技法可以千奇百怪、意涵可能不易理解等,如未有創作者概述,非本科系者恐難以深入。即使對此有興趣之民眾但因資本社會炒作藝品,使藝術非只存於精神層面還帶有俗世價值意味,而平民百姓的我們幸因museum的存在而得以親炙並了解。

 

以藝術理論來說,不同世代有著不同的論述。最早在1746年法國理論家:阿貝‧巴托,提出「美的藝術」界定美與非美;接著美學家,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20世紀上半葉提出「有意味的形式」,他注重欣賞藝術的審美經驗和藝術作品本身;到1964年美國美學家丹托(Arthur C. Danto)提出較具說服力的說法「藝術品決定週遭的氛圍,氛圍即為藝術理論,藝術理論決定物品是否為藝術品,但藝術理論要為藝術界所認可」。揭櫫當代藝術多元、繽紛、各式各樣的展現狀態。

 

台灣的當代藝術「悍圖社」

官方網站中悍圖社中的成員有14,但,老實說,俺只識一人,就是吳天章。早期為台北畫派一員,2015年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期雙年展台灣館的個展,主題《別說再見》著眼於展場普里奇歐尼宮作為監獄之本質,以「Never Say Goodbye」為註腳,訴說盤旋在每個人心中難以揮別的過往記憶與往日情懷,如同流連在監獄中的鬼魅,因執戀人世間的愛恨情仇,不肯離去。先前作品以反思政治歷史為題材並以大幅油畫為媒介,2000年後轉以電腦修圖及合成技術,透過肢體設計和準確度的要求,以「安排式攝影」進行創作,創造出驚聳有力的影像作品。2010更轉型至「錄像藝術」,以「一鏡到底」的電腦剪輯,呈現詭異的錄像風格。

 

社中唯一女性,一定要來介紹,鄧文貞,花蓮客家女性,以植物染、織品等軟性介質呈現陰性的面向。《宴饗》系列以台灣大眾飲食為主,融合拼貼、刺繡和油畫,創造真假虛實的視覺效果。從平面繪畫到立體造型的過程顯示跨領域的材料表現。

 

陳擎耀作品《親愛的Mr.Chen,我們愛您》系列作品,以類明星臉模仿台灣及各國政治人物,透此繪畫造政治上的神並以自己容貌替換,以嘲諷、耶瑜態度表徵此類造神運動,還蠻令人噴飯。

 

早上近一小時的導覽很精彩,解說者以貼近民眾語言說明創造者理念及趣味性,但可能此展作品及畫家太多,到後面幾乎是趕場介紹,有些可惜。

 

 

「瞧! 這個人--大人物、藝術家和他的觀眾們」

這個專題由南藝大藝術史學系的副教授,黃猷欽主講,整整兩小時,雖很多圖表、學術考察等,但沒人睡著。以政治塑像為貫穿,揭示「誰叫誰看誰?」重點非塑像而是背後的象徵性。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即說神話是一種言說(parole),一種將事件自然化的過程。例如國民政府時期,蔣中正逝後代表黨的中央日報即有新聞,一鐵匠呼籲大眾捐款修立銅像並捐出畢生所蓄,後續連串自然發生的水到渠成──全民響應捐款修像。所見現實並非事實,該再三思考而非當下即反應或定論,這也是身處資訊爆炸世代的我們需留意之。

 

書籍分享會 「凝視的身影:37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的生命歷程與藝術創作」

518博館活動最後一場,這本去年出版的書,聽前即在圖館借出,內容以文學性書寫為主,非介紹其作品,作者更是直言想讓大眾了解藝家個人非藝品導讀。這本前身為大部份已刊在另外之藝術雜誌專欄之文,再行整理增加出版成冊。說實在台灣藝界實需此類非理念之專業書籍,因為那類工具書實難以貼入大眾之心,門外者只能看熱鬧。看了數篇,個個都是如你、如我、如他,即使有著與眾不同的才華,人生可能也是斑駁或不平,例如壯年失子的許雨仁、從小健康狀況不理想但愛畫外星及廢墟的連建興其實是位按表操課的實際人,因為想在自以為活不久的日子中做最多的事,所以什麼都有時間表。

 

每年的ICOM博館日,大約都會關注,但全天候參與某個館的整個課程或展出,應是首次。姐妹們及老賴沒參與這系列,我們各自活動,但聽完及看完悍圖社作品還蠻驚豔,此貼於生活的藝術應讓她們來看看。於是利用空檔,帶他們看過一輪,這次是我當介紹者,以她們懂得的語言,導後居然回我說「妳去忙,我們自己再看一次」。

 

兩隻對於鄧文貞刺繡結合平面表面立體感覺得有趣;看著陸先銘以鋼鐵冰冷感結合壓迫人的巨大橋樑感覺像《神隱少女》某一景;覺得好笑是連建興畫悍圖社成員身在外太空吃外星人;最喜歡及吸引她們應是吳天章的錄像藝術,聲光影像,虛假中的實。

 

她們當然不會記得藝術家名,但感受藝術不是只在課堂上看的美美或正經八百的畫,有跨界媒材的結合、有表現內心或現實的醜惡、有嘲諷搞笑的傳達、有強烈的控訴,領略其氛圍、心房為之顫動......。好啦好啦,即使都沒體會到,那吹個冷氣也很好。

 

「悍圖社」

http://hantooartgroup.tw/artist

 

國美館  2017/06/04前展出「悍圖社」

https://event.culture.tw/NTMOFA/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70015

 

公視藝文大道 155 別說再見-藝術家吳天章專訪(曾寶儀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9diaYXTs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頭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